七一遊行影片專頁 2016
主頁
|
民研計劃七一遊行人數專頁
歷年七一遊行影片專頁(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元旦遊行影片專頁
|
其他遊行影片專頁
影片區
影片 1: 16:54 - 17:24 |
影片 2: 17:24 - 17:54 |
影片 3: 17:54 - 18:24 |
影片 4: 18:24 - 18:36 |
影片 5: 18:36 - 19:12 |
提示1:
在人數點算的實際過程中,你並不需要全程無間斷進行人數點算,你可以在過程中抽取一段譬如是一分鐘的人流,再從中點算經過人數,從而推算全程人數。當然,你需要顧及該段人流的代表性以及你需要得知全程人流所需的時間。
提示2:
抽樣統計可以說是人數點算的一個基本概念,但如何進行抽樣則是須要小心處理的課題。一旦抽取樣本的代表性不足,便容易造成錯誤估算。因此,比較科學的抽樣方法是因應不同的時段和不同人流的密度,進行多次隨機抽樣,以增加基於樣本統計所得估算的準確性。
提示3:
除了抽樣統計外,為了有效提高點算的準確度,清晰的遊行錄像亦非常重要,而使用高清錄像就比標清錄像更能得心應手。當然,所有錄像點算都是事後功夫。如果要在遊行現場進行點算,而又不使用先進科技,則要好好部署。
提示4:
使用錄像進行事後點算,無論是使用高清或標清錄像,要全程點算都不簡單。現在既有錄像在手,就可以把播放速度調較,減低因人流過密或速度過快所導致的點算失誤。當然,你亦可隨時「回帶」重新點算。
提示5:
不論是即場或錄像點算,點算站的選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理論上,點算站愈多,數據愈豐富。然而,礙於人力和資源所限,一個點算站亦未嘗不可。只要每次同類遊行都是選取同一點算站,而站前離隊和站後插隊的人數比例可以按照科學原理統計和推算,便不成問題。
提示6:
選好點算站後,下一步要處理的,是如何準確點算人流。人數點算所應用的,是動態點算法,除了可運用以上提到的時段抽樣外,亦可以把點算的路面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方便點算。其中一種分割法,是把路面以行車線區分,每次點算集中處理同一行車線內特定時間所經過的人流。因為人流不一定直線前進,所以,在點算時,就需要訂立一條橫切參考線來區分人流在經過該參考線時是屬於哪一條行車線內。
提示7:
在以行車線區分人流的基礎上,下一步須要探討怎樣才算符合「遊行人士」的定義。一般而言,遊行人士需按照警方指示,在設立的行車線上前進。但在整個點算的過程中,行車線以外的位置仍有其他途人通過點算站。可是,由於不能確定那些途人是遊行人士,那些只是途人,所以在點算過程中,只應點算在行車線內的參與遊行人士。
提示8:
另外,在實際點算時,仍會有以下兩種人士須要多加留意。第一種是穿著制服的,包括警方人員、醫療人員或其他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由於他們只是執行職務,不能算是主動參與遊行,所以應該撇除不計。第二種是逆向經過點算站的人士,他們似乎符合遊行人士的定義,但都不應以正或負數計算在內,否則整個點算過程便會非常複雜。
提示9:
界定了「遊行人士」的定義後,如果要進行即時點算,就要進行人手編排及分工。如果人手充裕,整個點算隊可以有分成幾組相互配合。第一組是普通點算員和點算覆核員,第二組是拍攝員,第三組是計時員,最後一組是數據處理員。普通點算員的工作比較簡單,只需按時間要求點算某一特定行車線內的人群;點算覆核員則需要隨機對多位普通點算員進行點算覆核,作用在於確保普通點算員的點算數值準確無誤;拍攝員主要記下遊行路面的情況,以作遊行紀錄;計時員進行報時;數據處理員則在收到點算數據後進行人數估算,同時負責監察整個點算過程。不過,若果人手緊張,例如只得三數位甚至一位點算員,我們也可簡化程序,進行科學點算。
提示10:
假設點算人員只得一個,我們其實也可使用簡化程序,進行科學但不太準確的點算。首先,點算員一定要記錄遊行隊伍龍頭和龍尾經過點算站的時間,兩者相減便會得出經過該點的「遊行時間」。其次,點算員要系統地或隨機地抽樣點算每分鐘經過該點的人數,求取「人流速度」。「遊行時間」乘以「人流速度」,便可得出遊行隊伍經過該點的人數。假設「遊行時間」為4小時即240分鐘,而「人流速度」為每分鐘150人,則經過人數便是 240 x 150 = 36000 人。當然,一人隊伍如何可以準確判斷「人流速度」,以及如何估計沒有經過點算站的中途離隊或插隊人數,便是問題癥結。
提示11:
不論點算過程如何精確,如何估計中途離隊和插隊的人數,始終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設立幾多點算站,都不能解決問題。除非是遊行完全區域密封,在每個入口和出口都實數點算出入人數,否則,多個點算站和一個點算站都同時面對同一問題。試想像,研究隊在A、B、C設立點算站,但大量人數從B點之後插隊,又在C點之前離隊,他們始終沒有在任何一點獲得點算。就算是在B點進行抽樣調查,統計AB之間的增加或流失率,亦無補於事。一個比較科學但滯後的方法,是在遊行結束後進行全民抽樣調查,推算沒有經過點算站的「流失比率」。方法是先在香港市民中找出參與七一遊行的巿民,再詢問他們有沒有經過點算站。經過點算站的比例愈高,未被點算的比例就愈低。由此得出一個「調整參數」,再乘以經過有關點算站的人數,便能算出所有參加遊行的人數。
提示12:
為了推算2015年七一遊行的「調整參數」,港大民研計劃在2015年7月13日至8月27日期間,進行了多次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訪問了6,068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市民,找到155名自稱曾經參加當年七一遊行的巿民,其中72.1%自稱曾經通過民研計劃的點算站。在95%置信水平下,讀數72.1%的純抽樣誤差為正負7.1個百分比,因此得出2015年的調整參數是介乎1.26至1.54之間。民研計劃於是以有關參數作為2016年的初步「調整參數」,直至得出最新統計數據為止。不過,觀乎2003年起的各個參數,除2003年外,數值都是介乎1.2至1.5之間,算是相當穩定。假設某人在軒尼詩道與軍器廠街交界行人天橋,即場或事後點算到約4萬人流經過,則乘以一個介乎1.2至1.5之間的「調整參數」,得出約5至6萬的遊行人數,應該不中也不遠矣。
提示13:
以隨機抽樣電話調查統計「流失比率」和推算「調整參數」,當然會遇到抽樣統計的問題,包括抽樣誤差和非抽樣誤差,後者又包括回應偏差和答案不實的問題,須要小心處理。此外,一般電話調查的訪問對象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調整參數」可否套用到小孩和其他不在調查範圍的人士,亦須考慮。再者,意見調查一般都是要求被訪者自我界定是否「遊行人士」,當中可能包括只參與三數分鐘的人士,又或只在特定地點負責某些工作的人士,不一而足。就算是現場點算,都會遇到不少「抽樣」和「邊界」問題,包括抽樣時段的隨機性和代表性、途徑人流的波動性和規律性,以至如何處理在點算方格、抽查線路、以及抽樣時段邊沿出現的數值問題。
提示14:
閱畢本欄的所有提示後,應該知道人數統計是一門實證科學。所有科學研究都有局限,所有技術都有偏差。重複驗證、公開透明、不畏輿論、不為政治意識形態所動,是科學求真的起碼條件。曾有科技公司向民研計劃免費提供一種新穎的熱能感應器,謂可以快而準地點算七一人流。可惜,經過民研計劃重複測試,發現誤差可達五成,於是放棄。結論就是:人流點算,看似容易,但也有不少學問。相反,鑽牛角尖者,只講理論,不切實際,亦與應用科學的宗旨背道而馳。如何透過人數點算的討論甚至爭論,去發揮「十成」科學精神,相信要靠「十分誠實」結合「十足誠意」,把人數點算變成「十誠科學」吧。
在人數點算的實際過程中,你並不需要全程無間斷進行人數點算,你可以在過程中抽取一段譬如是一分鐘的人流,再從中點算經過人數,從而推算全程人數。當然,你需要顧及該段人流的代表性以及你需要得知全程人流所需的時間。
提示2:
抽樣統計可以說是人數點算的一個基本概念,但如何進行抽樣則是須要小心處理的課題。一旦抽取樣本的代表性不足,便容易造成錯誤估算。因此,比較科學的抽樣方法是因應不同的時段和不同人流的密度,進行多次隨機抽樣,以增加基於樣本統計所得估算的準確性。
提示3:
除了抽樣統計外,為了有效提高點算的準確度,清晰的遊行錄像亦非常重要,而使用高清錄像就比標清錄像更能得心應手。當然,所有錄像點算都是事後功夫。如果要在遊行現場進行點算,而又不使用先進科技,則要好好部署。
提示4:
使用錄像進行事後點算,無論是使用高清或標清錄像,要全程點算都不簡單。現在既有錄像在手,就可以把播放速度調較,減低因人流過密或速度過快所導致的點算失誤。當然,你亦可隨時「回帶」重新點算。
提示5:
不論是即場或錄像點算,點算站的選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理論上,點算站愈多,數據愈豐富。然而,礙於人力和資源所限,一個點算站亦未嘗不可。只要每次同類遊行都是選取同一點算站,而站前離隊和站後插隊的人數比例可以按照科學原理統計和推算,便不成問題。
提示6:
選好點算站後,下一步要處理的,是如何準確點算人流。人數點算所應用的,是動態點算法,除了可運用以上提到的時段抽樣外,亦可以把點算的路面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方便點算。其中一種分割法,是把路面以行車線區分,每次點算集中處理同一行車線內特定時間所經過的人流。因為人流不一定直線前進,所以,在點算時,就需要訂立一條橫切參考線來區分人流在經過該參考線時是屬於哪一條行車線內。
提示7:
在以行車線區分人流的基礎上,下一步須要探討怎樣才算符合「遊行人士」的定義。一般而言,遊行人士需按照警方指示,在設立的行車線上前進。但在整個點算的過程中,行車線以外的位置仍有其他途人通過點算站。可是,由於不能確定那些途人是遊行人士,那些只是途人,所以在點算過程中,只應點算在行車線內的參與遊行人士。
提示8:
另外,在實際點算時,仍會有以下兩種人士須要多加留意。第一種是穿著制服的,包括警方人員、醫療人員或其他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由於他們只是執行職務,不能算是主動參與遊行,所以應該撇除不計。第二種是逆向經過點算站的人士,他們似乎符合遊行人士的定義,但都不應以正或負數計算在內,否則整個點算過程便會非常複雜。
提示9:
界定了「遊行人士」的定義後,如果要進行即時點算,就要進行人手編排及分工。如果人手充裕,整個點算隊可以有分成幾組相互配合。第一組是普通點算員和點算覆核員,第二組是拍攝員,第三組是計時員,最後一組是數據處理員。普通點算員的工作比較簡單,只需按時間要求點算某一特定行車線內的人群;點算覆核員則需要隨機對多位普通點算員進行點算覆核,作用在於確保普通點算員的點算數值準確無誤;拍攝員主要記下遊行路面的情況,以作遊行紀錄;計時員進行報時;數據處理員則在收到點算數據後進行人數估算,同時負責監察整個點算過程。不過,若果人手緊張,例如只得三數位甚至一位點算員,我們也可簡化程序,進行科學點算。
提示10:
假設點算人員只得一個,我們其實也可使用簡化程序,進行科學但不太準確的點算。首先,點算員一定要記錄遊行隊伍龍頭和龍尾經過點算站的時間,兩者相減便會得出經過該點的「遊行時間」。其次,點算員要系統地或隨機地抽樣點算每分鐘經過該點的人數,求取「人流速度」。「遊行時間」乘以「人流速度」,便可得出遊行隊伍經過該點的人數。假設「遊行時間」為4小時即240分鐘,而「人流速度」為每分鐘150人,則經過人數便是 240 x 150 = 36000 人。當然,一人隊伍如何可以準確判斷「人流速度」,以及如何估計沒有經過點算站的中途離隊或插隊人數,便是問題癥結。
提示11:
不論點算過程如何精確,如何估計中途離隊和插隊的人數,始終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設立幾多點算站,都不能解決問題。除非是遊行完全區域密封,在每個入口和出口都實數點算出入人數,否則,多個點算站和一個點算站都同時面對同一問題。試想像,研究隊在A、B、C設立點算站,但大量人數從B點之後插隊,又在C點之前離隊,他們始終沒有在任何一點獲得點算。就算是在B點進行抽樣調查,統計AB之間的增加或流失率,亦無補於事。一個比較科學但滯後的方法,是在遊行結束後進行全民抽樣調查,推算沒有經過點算站的「流失比率」。方法是先在香港市民中找出參與七一遊行的巿民,再詢問他們有沒有經過點算站。經過點算站的比例愈高,未被點算的比例就愈低。由此得出一個「調整參數」,再乘以經過有關點算站的人數,便能算出所有參加遊行的人數。
提示12:
為了推算2015年七一遊行的「調整參數」,港大民研計劃在2015年7月13日至8月27日期間,進行了多次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訪問了6,068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市民,找到155名自稱曾經參加當年七一遊行的巿民,其中72.1%自稱曾經通過民研計劃的點算站。在95%置信水平下,讀數72.1%的純抽樣誤差為正負7.1個百分比,因此得出2015年的調整參數是介乎1.26至1.54之間。民研計劃於是以有關參數作為2016年的初步「調整參數」,直至得出最新統計數據為止。不過,觀乎2003年起的各個參數,除2003年外,數值都是介乎1.2至1.5之間,算是相當穩定。假設某人在軒尼詩道與軍器廠街交界行人天橋,即場或事後點算到約4萬人流經過,則乘以一個介乎1.2至1.5之間的「調整參數」,得出約5至6萬的遊行人數,應該不中也不遠矣。
提示13:
以隨機抽樣電話調查統計「流失比率」和推算「調整參數」,當然會遇到抽樣統計的問題,包括抽樣誤差和非抽樣誤差,後者又包括回應偏差和答案不實的問題,須要小心處理。此外,一般電話調查的訪問對象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調整參數」可否套用到小孩和其他不在調查範圍的人士,亦須考慮。再者,意見調查一般都是要求被訪者自我界定是否「遊行人士」,當中可能包括只參與三數分鐘的人士,又或只在特定地點負責某些工作的人士,不一而足。就算是現場點算,都會遇到不少「抽樣」和「邊界」問題,包括抽樣時段的隨機性和代表性、途徑人流的波動性和規律性,以至如何處理在點算方格、抽查線路、以及抽樣時段邊沿出現的數值問題。
提示14:
閱畢本欄的所有提示後,應該知道人數統計是一門實證科學。所有科學研究都有局限,所有技術都有偏差。重複驗證、公開透明、不畏輿論、不為政治意識形態所動,是科學求真的起碼條件。曾有科技公司向民研計劃免費提供一種新穎的熱能感應器,謂可以快而準地點算七一人流。可惜,經過民研計劃重複測試,發現誤差可達五成,於是放棄。結論就是:人流點算,看似容易,但也有不少學問。相反,鑽牛角尖者,只講理論,不切實際,亦與應用科學的宗旨背道而馳。如何透過人數點算的討論甚至爭論,去發揮「十成」科學精神,相信要靠「十分誠實」結合「十足誠意」,把人數點算變成「十誠科學」吧。
* 民研計劃另備有全部影片的更高解像版本,並會在確認收到有關訂購後再作燒錄,全部影碟只以成本價出售。
# 有關訂購只提供郵寄方式,不設面交。請先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提供個人姓名,聯絡方法,訂購影碟編號及數目。再將支票連同一個平郵附貼足夠郵費的回郵信封一併郵寄到民研計劃,地址為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學賽馬會教學樓7樓706室,羅小姐收。支票抬頭請寫明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如要購買,請按此查看價目表。
|
或

額外PopCoins: